一片棕叶、一把稻草
能做什么?
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植物的根茎叶
无非是燃料或养料。
你可知道,
这些寻常不过的东西
在能工巧匠手里也能变废为宝,
为生活增添不少亮色和情趣。
这不,6月11日,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,市图书馆特邀两位编织达人,带领读者尽情感受草编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,探寻指尖上的智慧和技艺。
活动伊始,郭如成老师给读者们讲解了草编技艺的起源与发展,指出草编早在远古时代,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,因而历史悠久,草编技艺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,成为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郭老师还介绍了永胜中心小学继承传统,打造“草艺”特色的生动实践。郭老师语言亲切生动,娓娓道来,现场读者无不听得入迷,感叹草编艺术的魅力。
当然,读者们最期待的还是跟着老师学习草编啦。就学习编织一只可爱的蚂蚱吧!老师们早就准备好了教学视频,细致认真地示范每个步骤,很快,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出现在屏幕上。
接下来,郭如成老师亲自现场编织啦。一根草叶,一把剪刀,郭老师一边讲解步骤,一边操作,细长的草叶在老师的双手中不停变换形态。“沿边将叶片剪开”“绕圈,套进去”“整理,拉紧”,读者们凝神观看,跟着双手并用。
“你别觉得看起来简单,其实能顺利编出来,还真不容易!”郭老师还真不是吓唬大家。往往一个小动作做不好整个就不像样子了。很快,郭老师手上就出现了一只蚂蚱。读者们惊叹不已,纷纷围着老师求教。两位老师耐心指点、纠正,现场一派祥和。
郭如祥老师也很了不得,他逐一展示了用棕榈叶、棕榈毛、秸秆等编织出的小鸭、小鸡等小动物,并耐心指导读者们学习编织玫瑰花。在反复的折叠、环绕中,一朵绿色的玫瑰花在手中绽放。
读者们兴趣大增,一丝不苟学起来,没看明白的拉着老师问个不停,那态度、那劲头可认真了!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,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读者,都成功编织出了自己的第一件草编作品,成就感、满足感也就溢于言表啦!老师们还告诉大家,今天学习、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技巧,平时自己多琢磨,在此基础上做些变动,就可以编织出更多情态各异的小物件啦!
一堂非遗课,说不尽道不完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多姿,一次手工体验,也无法更深体会传统工艺的细致与精妙。尽管如此,我们依然相信本次活动所呈现出的情意和美好。不管时代和新技术如何发展,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不会逊色,反而将愈加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光彩。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,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。
从读者们专注的神情和愉悦的体验中不难看出,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认同、热爱优秀的民间艺术,并自觉坚守、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可以相信,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必将在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中获得永续发展,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。